研究動機
在台灣,國語 (Mandarin) 一直以來都是視為官方語言,無論是在學校、會議報告、正式場合等。然而,近期政府所推行的本土化政策之後,再加上網路科技的發達導致伴隨著新事物、新用語的出現,使得台灣官方語言的用詞變得更加的多樣化。經由觀察,發現用詞有音韻上的差異,官方語言被本土化之後的另類用詞,舊詞新義的用詞,還有在網路上所流傳的火星文、注音文和流行語等等,以上個別的例子如下:
「很」有趣 vs.「粉」有趣
出車禍 vs. 犁田,當選 vs. 凍蒜
說大話、欺騙vs. 喇叭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vs. 偶+棉$ U小河ㄏ棉U 3ㄆ
呵呵 vs. ㄏㄏ
妳很呆 vs. 妳是個丁丁
以上流行語的確難以登大雅之堂,可是在台灣卻有某些族群在使用這樣子的非官方語言,且還造成一種潮流跟風潮,而這種非官方的語言變異 (language variation) 使用在某些特定的族群或場合反而會獲得這族群的認同 (social identity)。這樣子的現象引發對流行語的研究感到興趣,因此欲藉由這篇論文探討流行語帶來的語言變異現象。
研究動機是這些富有趣味性的「火星文」、「注音文」和符號等等流行新詞的創新機制是為何?另外,新詞從外國語借進來必須要適應本國的音韻系統,因此借進來新詞的語音會有所調整,欲探究借進來的新詞在音節結構上會有怎麼樣的限制?在語言接觸之間的互相影響,亦探討文字的中介、舊詞新義的新詞語意的問題、音節結構的限制、借詞的時候是運用什麼樣的策略?
研究方法
整篇論文以四個方向為主軸: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和音節結構的角度,個別處理台灣流行新詞所產生的語意變化與語音系統的限制。最後,以生態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觀點去剖析台灣的流行新詞對於整個語言生態是否造成負面影響,以及分析青少年所使用的流行新詞對於語言變遷的影響。
關於流行新詞的語料蒐集來源大致上分三方面:1. 歷年論文或期刊之文獻所蒐集過的資料。 2. 從網路蒐集 (以台灣大學所設的BBS為主,稱為PTT)。3. 從書目匯集 (譬如:1999發行的《流行語強強滾》、2001發行的《流行語粉有趣》、2003發行的《流行語大搜查》、2006發行的《火星文傳奇》)。
語料的分析採用:資料整理法、語言觀察法和內省法三種,加以分析、歸納、整合,來進行語料的探究和解釋。
本篇論文用以上所述的方法研究青少年網路流行新詞之後,預期結果如下:
1. 流行新詞創新的機制大致上可分三種:(1) 外來詞 (台語、日語、英語等),大致細分從借音方式、借字方式、借譯方式和轉移借詞四類。(2) 媒體上的台詞、人物或地名。(3) 隱喻方式。
2. 在眾多的流行新詞當中,大多的新詞語料都呈現負面的語意。台灣是個多元化的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年輕人的用詞卻沒有更貼切適宜的措詞遣詞,這樣流行新詞呈現了對台灣的語言生態多少有負面的影響。
3. 新詞借進來之後,雖然語音層面上會有結構保存 (structure preserving) 的現象,可是仍會受到本土語音系統的限制,而做了適度調整。而音節結構調整之後的新詞分兩類:(1) 偶然的空缺 (Accidental gap) 譬如:ㄅㄧㄤˋ。(2) 系統空缺 (systematic gap) 譬如:ㄍㄧㄥ。
4. 有些從借音而來的新詞選字會透過認知語言學的隱喻方式使得新詞的語意更加的貼切。譬如:shopping vs. 血拼 (英文),出車禍 vs. 犁田 (台語)。
針對在網路所蒐集到的各式各樣語料做進一步了解,台灣網路上的流行語是如何運用借詞 (lexical borrowing) 來創造新詞。經由語言學各領域學科來分析所蒐集到的新詞語料,將會探討列下幾項核心議題:
1. 流行新詞是運用什麼樣的機制來創造新詞。
2. 這些新創詞的流行語在人的心理詞彙是如何誕生,又如何接受這些新詞。
3. 以社會心理語言學的角度,流行新詞的使用是否會影響人的人際關係、社會行為,同時分析流行語在某些場合的使用造成的社會心理現象。
4. 以生態語言學的角度,欲探討這些流行語帶給社會怎麼樣的現象語衝擊。
在台灣,國語 (Mandarin) 一直以來都是視為官方語言,無論是在學校、會議報告、正式場合等。然而,近期政府所推行的本土化政策之後,再加上網路科技的發達導致伴隨著新事物、新用語的出現,使得台灣官方語言的用詞變得更加的多樣化。經由觀察,發現用詞有音韻上的差異,官方語言被本土化之後的另類用詞,舊詞新義的用詞,還有在網路上所流傳的火星文、注音文和流行語等等,以上個別的例子如下:
「很」有趣 vs.「粉」有趣
出車禍 vs. 犁田,當選 vs. 凍蒜
說大話、欺騙vs. 喇叭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vs. 偶+棉$ U小河ㄏ棉U 3ㄆ
呵呵 vs. ㄏㄏ
妳很呆 vs. 妳是個丁丁
以上流行語的確難以登大雅之堂,可是在台灣卻有某些族群在使用這樣子的非官方語言,且還造成一種潮流跟風潮,而這種非官方的語言變異 (language variation) 使用在某些特定的族群或場合反而會獲得這族群的認同 (social identity)。這樣子的現象引發對流行語的研究感到興趣,因此欲藉由這篇論文探討流行語帶來的語言變異現象。
研究動機是這些富有趣味性的「火星文」、「注音文」和符號等等流行新詞的創新機制是為何?另外,新詞從外國語借進來必須要適應本國的音韻系統,因此借進來新詞的語音會有所調整,欲探究借進來的新詞在音節結構上會有怎麼樣的限制?在語言接觸之間的互相影響,亦探討文字的中介、舊詞新義的新詞語意的問題、音節結構的限制、借詞的時候是運用什麼樣的策略?
研究方法
整篇論文以四個方向為主軸: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和音節結構的角度,個別處理台灣流行新詞所產生的語意變化與語音系統的限制。最後,以生態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觀點去剖析台灣的流行新詞對於整個語言生態是否造成負面影響,以及分析青少年所使用的流行新詞對於語言變遷的影響。
關於流行新詞的語料蒐集來源大致上分三方面:1. 歷年論文或期刊之文獻所蒐集過的資料。 2. 從網路蒐集 (以台灣大學所設的BBS為主,稱為PTT)。3. 從書目匯集 (譬如:1999發行的《流行語強強滾》、2001發行的《流行語粉有趣》、2003發行的《流行語大搜查》、2006發行的《火星文傳奇》)。
語料的分析採用:資料整理法、語言觀察法和內省法三種,加以分析、歸納、整合,來進行語料的探究和解釋。
本篇論文用以上所述的方法研究青少年網路流行新詞之後,預期結果如下:
1. 流行新詞創新的機制大致上可分三種:(1) 外來詞 (台語、日語、英語等),大致細分從借音方式、借字方式、借譯方式和轉移借詞四類。(2) 媒體上的台詞、人物或地名。(3) 隱喻方式。
2. 在眾多的流行新詞當中,大多的新詞語料都呈現負面的語意。台灣是個多元化的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年輕人的用詞卻沒有更貼切適宜的措詞遣詞,這樣流行新詞呈現了對台灣的語言生態多少有負面的影響。
3. 新詞借進來之後,雖然語音層面上會有結構保存 (structure preserving) 的現象,可是仍會受到本土語音系統的限制,而做了適度調整。而音節結構調整之後的新詞分兩類:(1) 偶然的空缺 (Accidental gap) 譬如:ㄅㄧㄤˋ。(2) 系統空缺 (systematic gap) 譬如:ㄍㄧㄥ。
4. 有些從借音而來的新詞選字會透過認知語言學的隱喻方式使得新詞的語意更加的貼切。譬如:shopping vs. 血拼 (英文),出車禍 vs. 犁田 (台語)。
針對在網路所蒐集到的各式各樣語料做進一步了解,台灣網路上的流行語是如何運用借詞 (lexical borrowing) 來創造新詞。經由語言學各領域學科來分析所蒐集到的新詞語料,將會探討列下幾項核心議題:
1. 流行新詞是運用什麼樣的機制來創造新詞。
2. 這些新創詞的流行語在人的心理詞彙是如何誕生,又如何接受這些新詞。
3. 以社會心理語言學的角度,流行新詞的使用是否會影響人的人際關係、社會行為,同時分析流行語在某些場合的使用造成的社會心理現象。
4. 以生態語言學的角度,欲探討這些流行語帶給社會怎麼樣的現象語衝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