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論文大綱

研究動機
  在台灣,國語 (Mandarin) 一直以來都是視為官方語言,無論是在學校、會議報告、正式場合等。然而,近期政府所推行的本土化政策之後,再加上網路科技的發達導致伴隨著新事物、新用語的出現,使得台灣官方語言的用詞變得更加的多樣化。經由觀察,發現用詞有音韻上的差異,官方語言被本土化之後的另類用詞,舊詞新義的用詞,還有在網路上所流傳的火星文、注音文和流行語等等,以上個別的例子如下:
「很」有趣 vs.「粉」有趣
出車禍 vs. 犁田,當選 vs. 凍蒜
說大話、欺騙vs. 喇叭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vs. 偶+棉$ U小河ㄏ棉U 3ㄆ
呵呵 vs. ㄏㄏ
妳很呆 vs. 妳是個丁丁
以上流行語的確難以登大雅之堂,可是在台灣卻有某些族群在使用這樣子的非官方語言,且還造成一種潮流跟風潮,而這種非官方的語言變異 (language variation) 使用在某些特定的族群或場合反而會獲得這族群的認同 (social identity)。這樣子的現象引發對流行語的研究感到興趣,因此欲藉由這篇論文探討流行語帶來的語言變異現象。

  研究動機是這些富有趣味性的「火星文」、「注音文」和符號等等流行新詞的創新機制是為何?另外,新詞從外國語借進來必須要適應本國的音韻系統,因此借進來新詞的語音會有所調整,欲探究借進來的新詞在音節結構上會有怎麼樣的限制?在語言接觸之間的互相影響,亦探討文字的中介、舊詞新義的新詞語意的問題、音節結構的限制、借詞的時候是運用什麼樣的策略?
研究方法
  整篇論文以四個方向為主軸: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和音節結構的角度,個別處理台灣流行新詞所產生的語意變化與語音系統的限制。最後,以生態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觀點去剖析台灣的流行新詞對於整個語言生態是否造成負面影響,以及分析青少年所使用的流行新詞對於語言變遷的影響。
  關於流行新詞的語料蒐集來源大致上分三方面:1. 歷年論文或期刊之文獻所蒐集過的資料。 2. 從網路蒐集 (以台灣大學所設的BBS為主,稱為PTT)。3. 從書目匯集 (譬如:1999發行的《流行語強強滾》、2001發行的《流行語粉有趣》、2003發行的《流行語大搜查》、2006發行的《火星文傳奇》)。
  語料的分析採用:資料整理法、語言觀察法和內省法三種,加以分析、歸納、整合,來進行語料的探究和解釋。
  本篇論文用以上所述的方法研究青少年網路流行新詞之後,預期結果如下:
1. 流行新詞創新的機制大致上可分三種:(1) 外來詞 (台語、日語、英語等),大致細分從借音方式、借字方式、借譯方式和轉移借詞四類。(2) 媒體上的台詞、人物或地名。(3) 隱喻方式。
2. 在眾多的流行新詞當中,大多的新詞語料都呈現負面的語意。台灣是個多元化的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年輕人的用詞卻沒有更貼切適宜的措詞遣詞,這樣流行新詞呈現了對台灣的語言生態多少有負面的影響。
3. 新詞借進來之後,雖然語音層面上會有結構保存 (structure preserving) 的現象,可是仍會受到本土語音系統的限制,而做了適度調整。而音節結構調整之後的新詞分兩類:(1) 偶然的空缺 (Accidental gap) 譬如:ㄅㄧㄤˋ。(2) 系統空缺 (systematic gap) 譬如:ㄍㄧㄥ。
4. 有些從借音而來的新詞選字會透過認知語言學的隱喻方式使得新詞的語意更加的貼切。譬如:shopping vs. 血拼 (英文),出車禍 vs. 犁田 (台語)。
針對在網路所蒐集到的各式各樣語料做進一步了解,台灣網路上的流行語是如何運用借詞 (lexical borrowing) 來創造新詞。經由語言學各領域學科來分析所蒐集到的新詞語料,將會探討列下幾項核心議題:
1. 流行新詞是運用什麼樣的機制來創造新詞。
2. 這些新創詞的流行語在人的心理詞彙是如何誕生,又如何接受這些新詞。
3. 以社會心理語言學的角度,流行新詞的使用是否會影響人的人際關係、社會行為,同時分析流行語在某些場合的使用造成的社會心理現象。
4. 以生態語言學的角度,欲探討這些流行語帶給社會怎麼樣的現象語衝擊。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第二章 文獻探討大綱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流行新詞的相關研究
2.1.1 流行新詞的定義
2.1.2 流行新詞的來源
2.1.3 流行新詞的特徵
2.1.4 流行新詞產生的心理及社會文化方面研究
2.1.5 中英文語碼混合現象的成因

2.2 流行新詞在語言學的相關應用
2.2.1 生態語言學
2.2.2 社會語言學
。趨同現象 (convergence)
。趨異現象 (divergence)
。社會距離 (social distance)
。語言變體 (langugae variation)
。言語調節理論 (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
2.2.3 語音學和音韻學
。比較語音學 (Comparative Phonetics)
。優選理論 (Optimality Theory)
2.2.4 認知語言學
2.2.5 符號學

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第1.1節 問題
  在台灣,國語 (Mandarin) 一直以來都是視為官方語言,無論是在學校、政府、會議報告、正式場合等。然而,近期政府所推行的本土化政策之後,再加上網路科技的發達導致伴隨著新事物、新用語的出現,使得台灣官方語言的用詞變得更加的多樣化。經由觀察,發現用詞有音韻上的差異,官方語言被本土化之後的另類用詞,舊詞新義的用詞,還有在網路上所流傳的火星文、注音文和流行語等等,以上個別的例子如下:

「很」有趣 vs.「粉」有趣
出車禍 vs. 犁田,當選 vs. 凍蒜
說大話、欺騙vs. 喇叭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vs. 偶+棉$ U小河ㄏ棉U 3ㄆ
呵呵 vs. ㄏㄏ
妳很呆 vs. 妳是個丁丁

以上流行語的確難以登大雅之堂,可是在台灣卻有某些族群在使用這樣子的非官方語言,且還造成一種潮流跟風潮,而這種非官方的語言變異 (language variation) 使用在某些特定的族群或場合反而會獲得這族群的認同 (social identity)。這樣子的現象引發我對流行語的研究感到興趣,因此欲藉由這篇論文探討流行語帶來的語言變異現象。



第1.2節 前言
  語言,是人類之間溝通的媒介,也是與世界溝通的工具。由於科技發達、電腦普及之因,許多青少年鲜少使用手寫書信作為溝通工具。久而久之,青少年們脫離書面語的階段,對構詞形成自然愈來愈趨向陌生。「青少年」一詞在古籍中罕見,較常出現「青年」[1]或「少年」[2],因此在後世的年齡界定上則以「青少年」稱之,但在實際的年齡上並無明確的界定。然而,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三版發行的《國語活用辭典》替「青年」、「少年」和「青少年」這三詞界定了年紀範圍,「青少年」是十二歲到二十五歲的男女;「青年」是十六、七歲到二十三、四歲的男女;「少年」是十二、三歲到十五、六歲的男女。此外,法定[3]給予「少年」年紀的界定定義是:「係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因此,十二歲到二十五歲的青少年在網路上所使用的流行語,都會在本篇論文加以探討。
 
第1.3節 研究動機
語言在一般語言學中,構詞是最富變化性、創造性、且最缺乏穩定性的一個領域,所以形成了當今青少年在網路上所使用的語言跟符號,也就是所謂的「火星文」、「注音文」和千奇百怪的網路用語。而有些學者批判這些「火星文」、「注音文」用詞不當,難以登大雅之堂。當然,創新出來的辭彙在句法上也會有所靈活運的地方。譬如,「丁丁」是當今最流行的用詞,在華文的網路世界持續發燒著,意味「腦殘」、「白目」的舉動、樣子或是沒大腦的人。造句如下:
丁丁是個人才。你是個丁丁。
無名小站是真丁丁還是假丁丁?
丁丁牽到哪裡還是丁丁。
在字句的應用及組合上,可發現青少年在網路上常用流行的措辭淺字,雖然會讓人覺得使用語言的文化素養逐漸降低,自斷了中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薰陶。
然而,這些講求方便且富有趣味性的「火星文」、「注音文」等等流行語雖然視為非正統的書面語文字,可是成為本篇論文欲探討的議題。「流行」之意古今有所不同,《孟子》〈公孫丑〉云:「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4],其意為「所及者遠也」,與今日「流行」一詞所表示的「一時所崇尚者」是不太相同的。今觀「流行語」一詞,在教育部「新詞語料彙編1」的序中提及:
流行語方面,此種來得快,消失也快的時髦語言,雖然可能只局限於某一時空,某一族群在使用。[5]
  而研究動機是這些富有趣味性的「火星文」、「注音文」和符號等等流行語的創新機制是為何?什麼樣的語言處理而形成這些流行語?在語言學的領域當中,可由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的心理詞彙 (mental lexicon) 和認知語言學 (Cognitive Linguisitcs) 的來源域 (source domain) 和目標域 (target domain) 來探究加以分析流行語的創新機制和創新的進行過程。

第1.4節 研究目的
  本文的目的在於藉由青少年在網路上所用的流行語,來探討流行語的產生機制與模式會有哪幾種。針對在網路所蒐集到的各式各樣語料做進一步了解,台灣網路上的流行語是如何運用借詞 (lexical borrowing) 來創造新詞。經由語言學各領域學科來分析所蒐集到的新詞語料,將會探討列下幾項核心議題:
1. 流行語是運用什麼樣的機制來創造新詞。
2. 這些新創詞的流行語在人的心理詞彙是如何誕生,又如何接受這些新詞。
3. 以社會心理語言學的角度,流行語的使用是否會影響人的人際關係、社會行為,同時分析流行語在某些場合的使用造成的社會心理現象。
4. 以生態語言學的角度,欲探討這些流行語帶給社會怎麼樣的現象語衝擊。
5. 台灣流行語借詞過程中的音韻問題。以優選理論 (the Optimality Theory) 來分析借詞的音韻系統和漢語的音韻系統之介面
6. 台灣流行語的語意認知是如何運用隱喻方式來詮釋,且探討如何運作。
[1] 明朝王世貞之詩云:「若過長沙應大笑,不將憔悴送青年」,《剪燈餘話》的〈瓊奴記〉中亦有「青年粹質,終異常人」,以上之例出於《中文大辭典》,林尹、高明主編,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出版,1967年11月出版,第三十六冊,頁278。
[2]〈宋元儒學案序錄〉:「滎陽少年,不名一師」。見《宋元儒學案》,清.黃宗羲撰,上海:中華書局出版,1936年出版,卷首,頁4。
[3]〈少年事件處理法〉屬於刑法的特別法,適用對象為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
[4] 《新譯四書讀本》,謝冰瑩等編譯,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9月出版,頁357。
[5] 見教育部之「新詞語料彙編1(民國85年7月~86年12月)」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ANDR/EDU6300001/allbook/newtsz/foreword.html?open

論文題目

台灣青少年網路流行新用詞符號研究

2008年1月19日 星期六